饵料投喂技术规范

在集约化鱼类养殖中,科学的饵料投喂管理是保障养殖效益、降低饵料系数(FCR)及防控疾病的核心技术环节。根据《水产养殖投喂技术规程》(SC/T 1077-2018)与生产实践,饵料投喂需遵循“四定”与“四看”原则,具体技术规范如下:


一、四定投喂技术

  1. 定质(Quality Standardization)

    • 技术要求

      • 饵料须符合《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》(GB 13078)标准,确保新鲜、无霉变及病原体污染(如黄曲霉毒素B1≤10μg/kg)。

      • 动物性饵料(如冰鲜鱼)需经紫外线或臭氧预处理,杀灭寄生虫卵及致病菌。

    • 操作规范

      • 定期检测饵料粗蛋白(≥28%)、脂肪(5%-8%)等营养指标,避免投喂腐败或氧化饵料。

  2. 定量(Quantity Standardization)

    • 技术要求

      • 日投饵量按鱼体总重量的2%-5%计算(依种类、水温调整),以1小时内摄食完成为基准。

      • 投喂量公式:Q=W×R1000Q=1000W×R​
        (Q:日投饵量/kg;W:鱼体总重量/kg;R:投饵率/%)

    • 操作规范

      • 阶段性调整投饵率(如鲤科鱼类:水温20℃时投饵率3%,25℃时4%),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残饵污染。

  3. 定时(Time Standardization)

    • 技术要求

      • 每日投喂1-2次,时间固定为:

        • 上午9:00前(溶氧回升期);

        • 下午16:00左右(溶氧高峰期)。

      • 单次投喂模式下,优先选择下午时段以匹配鱼类代谢节律。

  4. 定位(Location Standardization)

    • 技术要求

      • 食场设置于水深1.5-2.0m、向阳避风的区域,配备浮性饵料框或沉性饵料台。

      • 定期清理食场残饵,避免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(H₂S)等有毒物质。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在集约化鱼类养殖中,科学的饵料投喂管理是保障养殖效益、降低饵料系数(FCR)及防控疾病的核心技术环节。

 

 

 

 

二、四看调控技术

  1. 看水色(Water Color Monitoring)

    • 判断标准

      • 水色浓(透明度<30cm,藻类丰度>50×10⁴ cells/L):减少投饵量10%-20%;

      • 水色清瘦(透明度>50cm):增加投饵量10%-15%,并补充藻类营养素。

  2. 看天气(Meteorological Adjustment)

    • 操作规范

      • 阴雨/低压天气:溶氧<4mg/L时,投饵量减半或暂停投喂;

      • 晴好天气(溶氧>6mg/L):按标准量投喂,高温季节避开正午时段。

  3. 看摄食(Feeding Behavior Observation)

    • 动态调控

      • 抢食激烈(5分钟内摄食完成):增投5%-10%;

      • 1小时内摄食完毕:维持当前投饵量;

      • 残饵>5%:立即停喂并检测水质(氨氮、亚硝酸盐)及鱼体健康。

  4. 看活动(Fish Vitality Assessment)

    • 异常处理

      • 鱼群聚集迟缓、离群独游:减投50%并取样检查鳃部、体表寄生虫;

      • 浮头或贴边游动:停喂并启动增氧机,检测溶解氧与pH值。


三、技术规范说明

  1. 饵料效率优化

    • 采用“慢-快-慢”投喂节奏,减少饵料散失,提高利用率。

    • 定期添加复合酶制剂(如植酸酶)或益生菌(芽孢杆菌),增强消化吸收率。

  2. 环境适配性

    • 水温<15℃或>32℃时,投饵率下调至1%-2%;盐度突变(Δ>5‰)时暂停投喂24小时。

  3. 病害防控

    • 每月投喂药饵(如三黄散0.5g/kg饵料)3-5天,预防肠炎、肝胆综合征。


通过系统实施“四定四看”技术,可显著提升饵料转化率(FCR≤1.5),降低养殖水体污染风险(COD增量<10mg/L)。建议结合物联网投喂设备(智能饵料机、水下摄像头)实现精准调控。